创业初期,英格瓦·坎普拉德将钢笔、腕表与丝袜等货品存放于Elmtaryd家族农场。顾客通过邮件或电话的方式订购,到了晚上,英格瓦则在家人的帮助下打包货品。那时,英格瓦选择了一种简单却巧妙的包裹配送方式。每天清晨,收牛奶的货车会来到农场取走牛奶,运至乳品加工厂。英格瓦说服运送牛奶的工人,请他们捎上自己的包裹,送到邮局或火车站。在经营钢笔、腕表与丝袜数年后,英格瓦·坎普拉德发现了邮购家具的潜在商机。得益于钢笔生意的成功,英格瓦积攒了少量创业启动资金。然而,家具行业竞争激烈,甚至有些残酷。若想实现持续经营,就必须大胆创新,而这也成为了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招牌。
探索英格瓦·坎普拉德在40年代后期的创新之举前,让我们先来简要了解一下此前几年内瑞典的国内形势。瑞典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受到了大萧条与30年代经济问题的冲击。
令瑞典的经济危机雪上加霜。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赢得选举,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政治家们决意通过投资而非储蓄的方式摆脱经济危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福利国家与 (意为“人民家园”)的理念被先后提出,即由国家向每位有意成家立业的公民提供优惠贷款。简单来说,就是政府为公民和他们的家投入资金。由于未曾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苦难,瑞典与瑞典国民能够以乐观心态展望未来。因此,年轻的英格瓦·坎普拉德开始尝试销售家具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积极稳定。在那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代,人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当时,家具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人们也确实拥有营造舒适家居生活所需的资金支持。1948年,也就是宜家作为贸易公司注册成立五年后,宜家宣传册首次刊登了家具广告。这则广告展示了数款休闲椅与桌子,面向有意愿和能力购置家具装点家居的人士。那时的宜家仍在销售水晶首饰和阿根廷皮革公文包,但家具是为宜家真正带来了成功的业务。后续的宣传册展示了更多家具,包括产自瑞典阿姆霍特的Elfs Möbler沙发床以及产自Örsjö地区的水晶吊灯。所有货品都深受青睐。顾客凭优惠券下单,静待工厂配送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