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于瑞典阿姆霍特,在母亲Berta与父亲Feodor的呵护和妹妹Kerstin的陪伴中长大。童年时期,英格瓦与家人共同住在母亲Berta位于Majtorp的农舍中。为了维持生计,一家之主不仅要勤俭节约,还要善于创新。Berta正是如此。在英格瓦眼中,母亲聪慧机敏、善良亲和。外祖父Carl Bernhard Nilsson同样慈爱和蔼。不仅如此,英格瓦还拥有小男孩心目中的完美乐园:五金店。外祖父的这家名为CB Nilssons的商店就像充满鲱鱼和皮革味道的游乐天堂,各种商品应有尽有,包括钉子、糖果甚至炸药。柜台后的外祖父是英格瓦尤其亲近的玩伴。英格瓦能够在这里与外祖父玩一整天。有时他也需要完成一两件跑腿的差事,但大部分时间他都可以自由支配,在轻松玩乐间释放想象。外祖父擅长与孩子相处,也格外宠爱自己的小外孙英格瓦。
走近英格瓦·坎普拉德
认识这位风趣幽默的企业家
来自瑞典阿姆霍特的普通青年如何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家?典型斯马兰居民的聪慧与执着或许只是部分答案。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童年充满爱与奇思妙想,对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家人倾注时间陪他玩耍,聆听他的想法;森林与土地为他开辟出安宁静谧的天地。这里正是孕育商业梦想的理想之地。


英格瓦的父亲Feodor是怎样的人呢?父亲Feodor在离家20公里的Elmtaryd家族农场工作。农场占地面积449公顷,由Feodor的父母Achim与Franziska于1894年购置。英格瓦的祖父母都是外来移民,祖母Franziska来自奥匈帝国德语地区,祖父Achim来自德国萨克森自由州。祖父母当年背井离乡,前往瑞典南部的斯马兰省寻找机会。两人来到瑞典的第三年,祖母Franziska Kamprad只能独自经营农场。她的丈夫Achim,也就是英格瓦的祖父,在农场濒临破产时自尽身亡,留下怀有身孕的Franziska与两个孩子。Franziska强势且倔强,或许正是这样的性格帮助她挽救了农场。英格瓦在七岁那年随家人搬到Elmtaryd农场,与疼爱他的祖母Franziska共同生活。祖母对身边的亲友相当严厉,唯独对英格瓦宠爱有加。

如果说外祖父Carl Bernhard如同热情可爱的朋友,祖母Franziska则是声色俱厉的长辈。但他们都格外呵护英格瓦。祖母鼓励他全力创业,配合他扮演商人与顾客的角色。当英格瓦带着火柴、圣诞贺卡、杂志或者自己亲手捕到的鱼上门销售时,祖母便是他至为慷慨的顾客。英格瓦爱好钓鱼,但他发现如果使用渔网捕鱼,效率将会大大提升。但渔网相当昂贵,他只好请求父亲为他购买。作为回报,父亲可以从英格瓦捕鱼的收益中收取佣金。后来,英格瓦开始出售种子,其收益相当可观,足够他购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打字机。他用打字机登记顾客资料,自行车则是他为附近地区送货的理想交通工具。也许就是在那时,英格瓦骑着满载种子与圣诞贺卡的自行车,心中萌生了成为商人的梦想与期望。Elmtaryd农场总是资金匮乏。英格瓦的父亲Feodor常说农场需要改进,希望能有更多资金支持。他的母亲Berta聪颖睿智,将农场中的房间出租以弥补资金不足。这些英格瓦都看在眼里,大约在10岁时,他开始迫切思考如何赚钱。但怎样才能做到呢?
如果商品的生产成本如此之低,为什么离开工厂后价格变得那么高?
英格瓦·坎普拉德回忆道,自己早在十三四岁时就开始思考为何出厂价格与门店价格之间有如此显著的差距。他从批发商那里购入铅笔时,每支价格仅为0.005瑞典克朗(0.0005欧元)。然而在杂货店,每支铅笔售价0.1克朗(0.01欧元),两者相差20倍!如果商品的生产成本可以如此之低,为什么离开工厂后价格变得那么高?为什么生产流程的效率不断提升,但从工厂到顾客的最终阶段却如此之慢?年轻的英格瓦意识到分销是关键所在,而且分销的成本相当高。
英格瓦的父母与祖母都支持他追求创业梦想。在阿姆霍特以南约20公里的Osby入读寄宿学校后,他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业务,只不过他的顾客换成了同学。他宿舍的床下总是放着一只棕色箱子,里面装满用于出售的腰带、钱包、腕表与钢笔。1943年春季,在准备启程前往哥德堡的高等商贸学校进修时,他向家人表达了创立一个小公司的意愿。由于当时的英格瓦只有17岁,尚未成年的他需要获得监护人的允许才能创立公司。如他所愿,父亲Feodor允许了此事并为他支付了公司的注册费用,作为送给他的毕业礼物。事实证明这是一项非常明智的投资。就这样,1943年7月28日,作为贸易公司的宜家(Ingvar Kamprad Elmtaryd Agunnaryd)正式注册成立。

英格瓦·坎普拉德的成功是否源自母权制家庭的影响?追忆他生命中两位顽强坚毅的女性:聪慧的母亲Berta,慷慨给予英格瓦母爱与鼓励;严厉的祖母Franziska,尽责扮演着忠实顾客的角色。或者,那充满童心的外祖父与售卖钉子与炸药的奇妙商店是否曾启迪他的灵感?企业家白手起家的故事流传于世,但那并不是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经历。他的童年生活充满创意、爱意与想象。
1943年,宜家公司正式成立,在此后的岁月中历经沉浮,同时也凝铸了全力付出的工作态度与难以磨灭的家庭观念。正是在这些经历中,高效分销与智能生产的理念在英格瓦的脑海中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