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瓦解

分崩离析

1989年以前,宜家的长期采购战略一直是以冷战时 期“铁幕” 下的生产力为基础。20世纪60年代,英格瓦·坎普拉德因受到家具生产商和瑞典家具行业的排挤而来到罗马尼亚。这里和波兰一样实行计划经济,原材料价格便宜,还拥有产能充足的国有工厂,而且因为东欧地区的货币无法在西欧流通,也不能兑换成美元,而迫切需要与西欧建立贸易往来。宜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缮工厂、保养设备和购置备用件,同时还开展了技能培训。但当“铁幕”轰然倒塌时,发生了什么?

1989年12月,在位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办公室里,Rutger Ulterman正努力达成最后一笔交易,然后赶往机场。柏林墙刚刚倒塌,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权也在不久前倒台。罗马尼亚最高领导人Ceaușescu仍在竭力维持政权,局势已变得十分紧张。

Rutger说道:“我们的沃尔沃245就等在外面,我们需要在3点前离开,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机场安检。到了3点,罗马尼亚客户又拿来一版经过修改的合同。3点半,我们匆匆跑下楼,在沃尔沃的引擎盖上签署了合同。然后,我们以160公里的时速在布加勒斯特空荡荡的街道上飞驰。我们没有遇到警察拦截,并成功赶上了最后一班飞机。五天后,Ceaușescu被枪决。这就是最终的结局,东欧集团土崩瓦解。”

宽阔的城市街道上,衣着各异的抗议者们朝着严阵以待的防爆警察挥舞拳头。
在民众的抗议活动(图片中是1989年的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导致东欧集团分崩离析的同时,宜家原有的构架和采购战略也被彻底打乱。图片:经历过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时期的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MNIR)。

后来,当Rutger回到罗马尼亚时,新的政府已经开始执政,一切都变了样。Rutger说道:“对大众来说,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对企业当然也是如此。所有人都陷入了迷茫。谁在负责工厂的运营?原材料在哪儿?设备和备用件呢?每个人的职责是什么?大家都有哪些资源?” 当时在波兰担任宜家采购主管的Håkan Eriksson对此表示赞同。“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随着“铁幕”在1980年代末轰然倒塌,宜家内部开始质疑与非民主政权和极权政权开展贸易往来的合理性。这在不久后引发了一场内部改革,最终形成一 个新的行为准则。

在一座工厂的停车场里,七位男士站在一起,他们身着1980年代风格的正装,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捷克斯洛伐克采购之旅,1991年。左起:Kurt Wirland、Bengt Erlandsson、英格瓦·坎普拉德、Bengt Salomonsson、Jan Aulin、Gunther Watzinger和Nils Larsson。
墙上的通风口特写照片,墙壁上饰有浅蓝色壁纸。
在东欧集团解体前,对于外国访客来说,比如宜家员工,受到安全警察的监视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就像1980年的这间罗马尼亚酒店房间,窃听装置就隐藏在通风口内。

被抛弃的神圣准则

随着变革的来临,原有的架构以及宜家采购战略被打乱。产品价格翻了一番,配送迟迟不能抵达。国家不再提供补贴,工厂关停,或者彻底更换了新的管理层并实行新规则。宜家将员工派往这些刚刚经历政权更迭、茫然无措的国家。他们竭力寻找解决方案和新的经营方式,却徒劳无获。最后,很多人开始质疑宜家最为神圣的准则之一:决不自主生产任何产品。当时担任餐厅家具和卧室家具业务经理的Jörgen Svensson解释说:“宜家不应该从宜家购买产品。但是,这个原则只能放弃。我们必须从头开始,重新思考。”

在一处户外工业区,英格瓦·坎普拉德正在和一位身着西装的男士握手。另外两位男士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90年代初,英格瓦·坎普拉德和同事们奔走于东欧各国,急切地想要找到化解生产与采购危机的方法。而这一举动最终为宜家带来巨变。

戏剧性发展

起初,英格瓦·坎普拉德不愿意让宜家拥有自己的工厂,而是宁可与本地企业建立合资公司。直到在游历途中亲自对形势进行一番评估后,他才改变了想法。波兰市场采购经理Håkan Eriksson回忆道:“最后只剩下一个问题:如何跟一个拿不出任何资金的公司一起经营合资企业?”

于是,宜家做出了一项决定:如果宜家想要在曾经位于“铁幕”之下的国家继续开展业务,就必须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和技术。Jörgen Svensson解释说:“我们收购了几家优质企业,他们拥有专业的生产人员,例如Alltra AB及其自有工厂,这正是创建于1991年的Swedwood AB的前身。如今,宜家为实现自主生产而建立的实业公司就是以这些企业为基础的。这是宜家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变革之一,对提升宜家的发展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内容

全面瓦解
0:00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