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品质

产品质量测试结果为证

写着'眼见为实——测试间'字样的标牌下方,两位男士透过玻璃观看正在测试家具耐用性的设备。
写着'眼见为实——测试间'字样的标牌下方,两位男士透过玻璃观看正在测试家具耐用性的设备。

1964年9月,瑞典室内设计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引起轰动。文章中说,从宜家购买的33瑞典克朗(3.30欧元)的椅子,质量比五倍价格的类似椅子还好。宜家很高兴听到这样的评价,但其他家具公司恼羞成怒,威胁要联合抵制该杂志。

物美与价廉不可兼得?

英格瓦·坎普拉德很早就认识到让大家知道我们家具质量好和测试家具质量本身同等重要。但要让人们相信物美和价廉可以兼得,也不容易。于是,英格瓦向 瑞典家具行业协会 时任总经理和研发主管Erik Berglund请教。英格瓦在和Erik Berglund深入交流后受到启发,想出了跟顾客沟通的方法。他开始在宜家《家居指南》中开辟页面,介绍不同家具的质量测试方法,以显示宜家对品质的重视。这些页面不惜篇幅,详细介绍软垫家具怎么经受活塞和压力板的推挤,桌面如何承受高温和酒精泼洒考验等内容。比如,1964年宜家《家居指南》中写道:“通过这些测试,我们可以确保我们产品的品质,你也可以知道你买到的是高品质产品。” 不过,人们真的会相信家具公司对于自身产品质量的宣传吗?

宜家《家居指南》中两个相连版面,其中紧密印刷着家具的测试信息,以及两张测试设备的图片。
1964年宜家《家居指南》用了两个完整版面,来说明哪些产品符合瑞典消费者信息组织VDN的要求,并可以使用这一权威标签。如今,维护消费者利益是瑞典消费者组织的职责;但在20世纪60年代,负责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是VDN。

走近宜家

在英格瓦·坎普拉德忙于让人们相信物美和价廉可以兼得时,瑞典首本室内设计杂志《Allt i Hemmet》(意思是“家中的一切”)诞生了。年轻的总编辑Marianne Fredriksson以消费者为中心,推出了这份既有专业性又有影响力的全新刊物。她想撰写人们关心的话题,1960年代初,许多人对宜家兴趣浓厚,而当时的许多“设计精英”对宜家却不屑一顾。很多记者和室内设计师认为宜家是一家平庸的邮购公司,家具设计的不好,质量也令人质疑。对此,Marianne Fredriksson想到的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不断地购买宜家产品,那么这些负面看法是否并不属实呢?她相信人们愿意看到对家具质量的公平测试,于是决定深入了解这家来自瑞典斯马兰的家具行业新星。

杂志封面上写着'昂贵的家具比便宜的家具更好吗?'。照片中的男士正在查看两把带有不同价格标签的破损扶手椅。
“瑞典首相Per Albin Hansson建成了福利型国家,英格瓦·坎普拉德为千万个家庭打造心仪家居……而我们通过《Allt i Hemmet》告诉读者怎样布置你的家,”Marianne Fredriksson风趣地说,“这本杂志跟宜家一样,诞生于百业待兴的战后时期,那时对家具新的观念就是以简约为美。我们的想法或许有些天真,但我们确实在普及知识。”

轰动斯马兰

当Marianne Fredriksson出现在宜家时,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担任产品经理的表亲Inga Brita Bayley接待了她,他们感到非常意外。他们之前听说过这位年轻记者,但对她的到访有些不知所措。Marianne Fredriksson的计划是从宜家购买几件家具,运回斯德哥尔摩。然后《Allt i Hemmet》将宜家的沙发、餐桌、书架和台灯与其他家具经销商的产品进行对比。他们将仔细对比产品的设计、功能、价格与品质,把这些客观信息呈献给读者。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杂志社分别用每家公司的产品布置出完整的家居环境并拍摄照片,然后计算价格并进行对比。对比发现,用宜家产品布置的房间整体价格是其中最低的,相较于用奢侈家具品牌布置的房间,价格差距最高可达惊人的6,000克朗(600欧元)。许多人认为,昂贵的家具代表着更高的品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次研究结果揭晓了引发轰动的真相:在质量上,宜家击败了其他所有参与对比的家具生产商!宜家售价仅33克朗(3.30欧元)的ÖGLA 椅子,在耐用性方面获得了最高评分。

杂志页面,照片中是1960年代的客厅,文字描述的是选择和测试'来自邮购公司宜家的家具'。
1964年《Allt i Hemmet》杂志中横贯两版的文章。当时的“设计精英”认为宜家是一家平庸的邮购公司,但该杂志提出了与这种看法相反的观点。这本杂志开展的测试结果显示,宜家家具的质量优于其他高价家具。

消费者权力大有裨益

在引发轰动的测试之后,事情的发展让人出乎意料。家具行业对《Allt i Hemmet》杂志的这篇文章恼羞成怒,他们气急败坏,威胁称如果该杂志不立即停止此类测试,就会对其发起广告抵制。杂志出版商Lukas Bonnier却表现得相当镇定。他认为,即使广告收入暂时会下滑,最后赢家依然会是杂志。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了独立产品评测的正面作用,同时也认识到了消费者权力带来的好处。家具生产商与消费者站在同一阵营,反而有助于提高销量,对宜家来说,好的产品测试结果显然会进一步扩大顾客群体,提高产品销量。

一台制作粗糙的测试设备,设有一个圆形转轮,内部通过足球击打放置在当中的扶手椅。
多年来,庞大陈旧的自制检测设备已经被如今的精密机器所取代。
身着1960年代服装的一位女士和一位男士,分别是Karin Mobring与Nils Hasselstig,两人正蹲伏在一台家具测试设备旁边。
图中是设计师Karin Mobring与工程师Nils Hasselstig和早期的椅子施压设备。
一台大型设备的黑白照片,设备造型类似于固定式钻机。
“椅子施压器”正在进行重要的检测。
一个白色抽屉柜的黑白照片,测试设备正在对其进行推拉测试。
抽屉可以承受多少次开合后会损坏?
三位女士正在实验室中使用测试设备、强光照明灯和放大镜进行检测工作。
有时需要使用放大镜来检查细节。
一台大型测试设备,当中固定着一把椅子。设备上方标牌中的文字为'椅子测试'以及对测试方法的说明。
体积巨大的“椅子施压器”。 椅子至少要承受70公斤负载下的50,000次双重冲击,才能获得高分。
一台大型测试设备,固定在当中的1960年代黑色扶手椅正在接受钢铁活塞的猛烈冲击。
填充休闲椅同样需要测试。
两位身着1970年代服装的男士正在检查连接在一盏台灯上的测试设备。
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对灯具进行测试。
一台大型设备,使用通过软管连接控制面板的钢铁活塞击打一把衬垫扶手椅。
TULLANÄS 椅子的弹性结构灵感源自汽车工业。产品非常结实,但1980年代初推出的这一系列却遭到了失败。

测试仍在继续

早在1950年代,宜家便已开始自行测试每种材质,确保优良品质;到1960年代,测试更加广泛,宜家在瑞典阿姆霍特建立了自有的小型测试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对家具结构的抗冲击性能以及各类纺织用品的强度进行测试。“椅子施压器”日以继夜地运转着,寻找座椅结构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这些设备对营销也有帮助。多年来,它们频频出现在宜家《家居指南》中;1970年代,“椅子施压器”走出深藏幕后的实验室,进入商场让人们一睹真容。它们放置在硕大的有机玻璃展柜中,测试的产品通常为POEM 或POÄNG 波昂 休闲椅。宜家重视产品质量,致力于打消所有人的疑虑。

一台设备正使用钢铁活塞和木板测试扶手椅。旁边照片中留着络腮胡的男士名为Bo Wadling,正手拿小型钢管坐在书桌旁。
1969年,《Allt i Hemmet》杂志那篇引发轰动的评测文章发表五年后,踌躇满志的Bo Wadling入职宜家,负责改进阿姆霍特的测试实验室。他把时任北欧博物馆馆长Bo Lagercrantz提出的设想付诸实践,自己也因此成为宜家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Bo Lagercrantz的想法是在展间入口放置家具测试设备。扶手椅时刻不断反复承压受力的景象,足以向人们证明宜家产品的过硬质量。

永无休止的角力

有点让人意外的是,《Allt i Hemmet》刊登的文章让宜家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更多的人信任宜家产品的质量,不会因低价而心生疑虑。许多人愿意从宜家购买沙发或者书架,因为既能确保品质又能节省很多钱。英格瓦·坎普拉德将其称为“有意义的低价”。他向来坚称物美和价廉可以兼得,只是生产商要付出更多努力。物美价廉,确实是宜家每时每刻都要应对的挑战。

宜家希望通过展示产品测试的严苛程度,让人们相信物美和价廉可以兼得。

多年来,材料与产品的测试越发重要,测试方法也越发巧妙。如今,除了在阿姆霍特的宜家产品测试实验室,在上海同样设有分支的产品测试机构。两处测试实验室均专注于两项任务:遵循国际标准和法律法规对产品与材料进行测试,同时研发专属的特殊测试方法。宜家特殊的测试方法需要模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产品时的真实场景。为此,实验室配备了两台机器人,能够模拟普通人在家中的行为与动作。

无菌实验室环境中,铝质搁板上摆放着多排亮起的LED灯具。
明亮的现代化实验室环境中,前沿设备正在测试两把椅子,一位男士站在旁边做着记录。
如今,宜家产品在位于瑞典和中国的宜家实验室中接受测试。这两个实验室均已通过官方管理体系认证,确保宜家产品符合国际标准。

相关内容

我们的品质
0:00 / 0:00